下载体育官方客户端:
1979年夏,山西左权县。山西省军区晋中军分区干事王战友在一户农家,意外发现一本泛黄的旧账本。粗糙的麻纸上,竟贴着许多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八路军129师卫生部第一届医师训练队结业留念、太行军区政治部部分干部合影、晋冀鲁豫边区暂时参议会整体参议员合影……前史的烽烟扑面而来。账本末页的墨迹“抗联膳食处民国二十八年用”,更让他心头一震。
当他当心翻阅时,一枚折叠成小方块、泛黄发脆的旧报纸滑落。王战友屏气用镊子打开,一个真诚的信封赫然闪现。毛笔小楷写着“桐峪村吕村长启”,左下角盖着一方朱砂红印“太行联合二办”。它既无邮票,也无邮戳,像一个被韶光尘封的隐秘。
信封自身是第一个头绪。糊制它的旧报纸上,“延安各界五一留念大会”“八路军的荣耀”“壮哉,十八勇士”等字样,明晰地指向烽烟连天的抗战时代。从1980年至1986年间,王战友屡次重返左权,造访麻田、桐峪、武军寺等村庄,寻访了40多位白叟,巴望有人能认出这故纸旧痕。但是,答案一直隐没在前史的烟云之中。
头绪转向那方奥秘的朱砂红印。王战友奔走于部队有关部门、当地史志组织和省市档案馆,在汗牛充栋的卷宗中搜索“太行联合二办”的蛛丝马迹。档案记载了1940年建立的“冀太联办”及其巨大架构,却唯一不见“太行联合二办”的文档踪迹。
后来,一位军史专家敏锐地指出,这极可能是军事机要信函。这位专家勉励王战友深入调查,查清这枚信封的来龙去脉——它或许是抗战时期具有极端严重前史含义的珍贵文物。
起色出现在1987年。左权赤军休养院的几位老战士慧眼识出糊信封的旧报纸是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并点拨要害头绪:寻觅当年辽县(现左权县)的装备交通员王仁和。历经多方曲折查访,王战友终究在山西省灵石县找到了时任县装备部部长的王仁和。
当那枚发黄的信封递到王仁和手中,白叟注视好久,双手竟轻轻哆嗦:“你从哪里搞到的?这是咱们抗战时期送的信呀!”回忆的闸口轰然洞开,往事奔涌而出。1941年夏,他作为太行交通局三名装备交通员之一,将一封盖着朱砂官印的密信从辽县麻田镇武军寺村隐秘护卫至桐峪村。函件被精心缝在鞋底夹层,另两人化装成大众随行护卫。“不久后桐峪举行了晋冀鲁豫边区暂时参议会。”王仁和说,“当年装备护卫的信许多,但加盖朱砂官印的很少,所以形象特别深!”
王仁和的叙述与上世纪90时代后抗战史料的逐渐敞开彼此印证,推进王战友打开更体系的查验。他奔赴北京、武乡、左权麻田及桐峪原址等地,遍访了7个戎行休干所中的62位抗战老八路,又在众多史猜中钩沉索隐。《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5月19日刊载的相关联的内容,精准确定了报纸发行时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大事记》胪陈了1940年辽县作为华北中枢的盛况及八路军总部移驻武军寺的头绪。而《晋冀鲁豫档案》则提醒“冀太联办”下辖的“太行第二办事处”正是信封上“太行联合二办”的前史全称,其驻地恰在武军寺村。
层层剥笋,本相总算明晰。这枚信封是1941年6月下旬“太行第二办事处”自辽县武军寺村宣布的军事机要密函。它由1941年5月19日《新华日报》华北版糊制,其报导的“青口十八勇士”——那场以寡敌众、殊死阻击的闻名战役,正是八路军浴血抗战业绩的壮烈见证。其时边区没有发行邮票,此信由王仁和等三名装备交通员步行送达,是当之无愧的“手递官封”(指战役时期由专人步行传递、不通过惯例邮政体系的官方秘要函件),承担着传递重要指令的存亡任务。尤为要害的是,函件送达时间与1941年7月7日在辽县桐峪举行的晋冀鲁豫边区暂时参议会的准备期高度符合。
当这枚凝聚着烽烟硝烟与后世研讨者汗水的抗战密信重见天日,曾有拍卖行和收藏家慕名而来,欲高价收买,但都被王战友逐个婉拒。在他心中,这件文物是八路军在太行山短兵相接的鲜活见证,其含义与价值不是任何金钱所能衡量。40多年过去了,年逾七旬的军休干部王战友慎重决议,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让这份抗战回忆不朽于民族史书。
这枚信封与那本记录着小米土布的老账本,一起诉说着一个真理: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间,是千千万万无名小卒的坚韧与信仰,刺破长夜,烛照未来。对这些往事的寻觅与研讨,是对前史严肃的注视,对民族根脉厚意的看护。